汉语词典
郯庐地震带
词语解释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详细解释 郯庐断裂带的位置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
词语分字解释
- 郯(tán)
郯 tán(ㄊㄢˊ)
(一)、〔郯城〕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 庐(lú)
庐(廬) lú(ㄌㄨˊ)
(一)、房舍:茅庐。庐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二)、姓。
- 地(dì de)
地 dì(ㄉ一ˋ)
(一)、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二)、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三)、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四)、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五)、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六)、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七)、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八)、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九)、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十)、底子:质地。
- 震(zhèn)
震 zhèn(ㄓㄣˋ)
(一)、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震夷伯之庙”。震霆。
(二)、雷:“烨烨震电。”
(三)、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震撼。震荡。震颤。震响。震动。声震遐迩。
(四)、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震。身子不由得一震。
(五)、特指“地震”:震灾。震源。震中。震级。震情。防震。抗震。余震。
(六)、〔震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
(七)、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震惊。震怒。震骇。震慑。
- 带(dài)
带(帶) dài(ㄉㄞˋ)
(一)、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二)、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三)、车轮胎:车带。外带。
(四)、区域:地带。温带。
(五)、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六)、随身拿着:携带。带挈。带着钱。
(七)、捎,连着,顺便做:连带。带职。带累( lěi )(连累)。话中带刺。
(八)、含有,呈现:带电。带伤。
(九)、率领,引导:带领。带头。带动。以点带面。
(十)、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带。
郯庐地震带相关词语(所含汉字:郯 、庐 、地 、震 、带 )
郯庐地震带相关成语(所含汉字:郯 、庐 、地 、震 、带 )
郯庐地震带其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