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中原民俗游
词语解释
中原民俗游 - 概述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的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里的民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对这一系列人情风俗的领略即为中原民俗游。 虽然山西、河南、山东、天津、北京的民俗风情同出一源,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各地域又有明显的不同。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城街巷陌,或许您会在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时,也体会到居住在不同地域的炎黄子孙用不同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 中原民俗游 - 景点介绍 乔家大院 位于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清末民初金融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邸其建筑具有北方特色,清代民居风格。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如今是祁县民俗博物馆。整个建筑群分为6个大院、20个小院, 共有房屋313间,占地8700多平方米。馆内展鉴共分6大部分,12个单元,31个展室。分别以时序节令、奉祀祭祖、婚丧礼仪、生活起居等为主题,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晋中一带的民情风俗。并有木器、衣饰、陶瓷、字画、工艺品等专题陈列。 河边民俗馆 位于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是在旧山西督军闫锡山宅院基础上筹建的地方性民俗展览馆, 宅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 总体布局为上下两大院, 为中国传统殿式建筑。主要内容包括礼俗、婚丧、节会习俗、居住及生产民俗等, 集中反映了当地人们劳动生产、生活的情景。 平遥古城墙 位于太原市西南约90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的平遥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而成。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取意长寿不老,坚如磐石。城墙外观呈方形,周长6.4公里,城墙高12米,平均宽为5米。外墙每隔50米筑有敌台1个,四角各建角楼1座,东南角建有奎星楼1座。城墙上建垛口3000个、 小敌楼72座。 南北各建一城门,东西设两道城门,每道城门都突出墙体外部,呈瓮形。瓮城共有6座(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细看,南北两门像龟的头尾,东西四门似龟的4只脚。南门里外两门直通,像龟的头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门外还有两眼水井,像龟的两只眼睛。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似龟尾东甩。而全城的大街小巷就是龟背上的寿纹了。因而,历史上称平遥古城为“乌龟城”。城外原有护城河,门外设吊桥。 丁村民俗博物馆 西村民俗博物馆位于临汾南35公里襄汾县丁村,有明清两代的民宅26座,全部建筑均保存完好。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公
词语分字解释
- 中(zhōng zhòng)
中 zhōng(ㄓㄨㄥ)
(一)、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 dàng )中。中原。中华。
(二)、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三)、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四)、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五)、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六)、适于,合于:中看。
- 原(yuán)
原 yuán(ㄩㄢˊ)
(一)、最初的,开始的:原本。原告。原稿。原籍。原理。原料。原色。原始。原著。
(二)、本来:原样。原型。原址。原主。
(三)、谅解,宽容:原宥。原谅。
(四)、宽广平坦的地方:原野。平原。
(五)、同“塬”。
- 民(mín)
民 mín(ㄇ一ㄣˊ)
(一)、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二)、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三)、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四)、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五)、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六)、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七)、同“苠”。
- 俗(sú)
俗 sú(ㄙㄨˊ)
(一)、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二)、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三)、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四)、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 游(yóu)
游 yóu(一ㄡˊ)
(一)、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游泳。游水。
(二)、不固定:游资。游走。游牧。游行。游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游击。游弋。游离。游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
(三)、河流的一段:上游。中游。下游。
(四)、交往,来往:交游。
(五)、从容地行走:周游。游历。游逛。游兴( xìng )。游记。游说( shuō )。游山玩水。
(六)、姓。
中原民俗游相关词语(所含汉字:中 、原 、民 、俗 、游 )
中原民俗游相关成语(所含汉字:中 、原 、民 、俗 、游 )
中原民俗游其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