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太白山野人
词语解释
太白山野人是指位于太白山的野人传说。历史上的《周书》、《神异经》、《洞冥记》、《太平广记》等典籍中均有关于太白山野人的相关记载。太白山野人-简介 太白山是莽莽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几乎与雪域之的拉萨齐踵站在地球的同一等高线上,是名符其实的“华中第一峰”! 不仅如此,太白山又是中国东经107度以东地区(第三阶梯)大陆最高峰,是中国南北地理最重要的分界线。这座山自下而上,依次排列了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五个气候带。受此影响,森林植被亦呈现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从而形成“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这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红桦、苍枪、冷杉、奇花异果、珍禽异兽随处可见。华南虎、云豹、大熊猫、金丝猴以及成群结队的羚牛常有出没;锦鸡、血雉鸣声不绝;游栖于山涧冷水中的娃娃鱼(大鲵)、细鳞鲑时隐时现。更惊奇的是这一种屡屡听到有关“太白山野人”的传说。[1] 太白山野人-野人特征 目击者陈述的野人的共同特点是身高3米左右,浑身长毛,红不红、黄不黄。没有看见尾巴。鼻孔朝上,两腿直立走路…… [1] 太白山野人-记载 历史 太白山“野人”在浩翰的古典籍册中早有记述,称之山精、山鬼、夜叉、毛人等,从对其形状描述来看,酷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野人”。《周书》中记述野人的形状是:“人身毛裹,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神异经》载:“太乙(太白山古名)深山有人长丈余、袒身面毛,雄日山丈,雌日山姑,能夜叩门求物。”汉代郭宪《洞冥记》中描写太白山野人体形是:“淳物山(太白山古名)在京西百二十里,山中有魅,其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长丈余,逢人而笑,口上唇盖眼,下唇盖胸,人见亦怪。或是遗下藤制草鞋长二尺五寸(汉尺),乡人请之山大人。” 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太白山地处京都长安近域,因之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来太白山的游人渐多,人们遇见野人的机会也越多,这一时期,籍册中记载,太白山野人出没频繁。《太平文记》就记述这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贞元中,有韦自东尝游太白山,住宿段将军庄,段将军素知其勇。一日,两人眺望山谷,段将军说:“过去有二僧人住在山顶,后为‘夜叉’所食,自今无人敢登临。”自东大怒笑道:“今夜必取‘夜叉’首级。”是夜,他仗剑攀至山顶,见佛堂内铺有细茅草,似为巨物僵卧之处,四壁挂满熊、豕、羊肉。自东暗自思忖:“夜叉”尚未回来,于是拔下一棵碗口粗大的柏树为杖,紧闭佛堂门,并用石佛将门紧紧顶
词语分字解释
- 太(tài)
太 tài(ㄊㄞˋ)
(一)、过于:太长。
(二)、极端,最:太甚。太平。
(三)、高,大:太空。太学。
(四)、很:不太好。
(五)、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 白(bái)
白 bái(ㄅㄞˊ)
(一)、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二)、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三)、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四)、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五)、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六)、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七)、没有付出代价的:白吃白喝。
(八)、陈述:自白。道白(亦称“说白”、“白口”)。
(九)、与文言相对:白话文。
(十)、告语:告白(对公众的通知)。
(十一)、丧事:红白喜事(婚事和丧事)。
(十二)、把字写错或读错:白字(别字)。
(十三)、政治上反动的:白匪。白军。
(十四)、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白族。白剧。
(十五)、姓。
- 山(shān)
山 shān(ㄕㄢ)
(一)、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二)、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三)、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四)、姓。
- 野(yě)
野 yě(一ㄝˇ)
(一)、郊外,村外:野外。野景。野游。野趣。野餐。野战。四野。郊野。
(二)、界限,范围:分野。视野。
(三)、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 cháo )”相对:朝野。下野。在野。野史。
(四)、不讲情理,没有礼貌:野蛮。粗野。
(五)、巨大而非分的欲望:野心。
(六)、不受约束:心玩儿野了。
(七)、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
- 人(rén)
人 rén(ㄖㄣˊ)
(一)、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二)、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三)、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太白山野人相关词语(所含汉字:太 、白 、山 、野 、人 )
太白山野人相关成语(所含汉字:太 、白 、山 、野 、人 )
太白山野人其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