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中国礼仪
词语解释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基本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 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起源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国礼仪之争 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发展史 中国是
词语分字解释
- 中(zhōng zhòng)
中 zhōng(ㄓㄨㄥ)
(一)、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 dàng )中。中原。中华。
(二)、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三)、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四)、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五)、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六)、适于,合于:中看。
- 国(guó)
国(國) guó(ㄍㄨㄛˊ)
(一)、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二)、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 yuè ㄩㄝˋ )。国药。
(三)、姓。
- 礼(lǐ)
礼(禮) lǐ(ㄌ一ˇ)
(一)、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 sāng )礼。典礼。
(二)、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 jiào )。礼治。克己复礼。
(三)、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四)、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五)、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六)、姓。
- 仪(yí)
仪(儀) yí(一ˊ)
(一)、人的外表或举动: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二)、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三)、礼物:贺仪。谢仪。
(四)、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五)、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
(六)、姓。
中国礼仪相关词语(所含汉字:中 、国 、礼 、仪 )
中国礼仪相关成语(所含汉字:中 、国 、礼 、仪 )
中国礼仪其他相关